甲午战争后,清朝和日本谈判期间,慈禧太后装病,原因何在?

Connor 欧易交易所 2024-07-23 33 0

甲午战争起初让光绪帝感到兴奋战争。因为当时清朝处于“后党”当家时期。即慈禧太后那一派的人掌权。光绪帝认为,如果后党指挥甲午战争不利,那么就有必要让帝党的人接手指挥甲午战争,这样帝党可以趁机掌权,光绪帝也能真正意义上亲政。

但是,帝党掌权以后,甲午战争的局势比照后党时期更加恶化了战争。甚至野津道贯横扫东北,就是帝党掌权时期的情况。所以光绪帝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看来,必须得和日本和谈了。

之前李鸿章因为对日作战不利,被清廷惩办,现在既然帝党的人也没把甲午战争办明白,所以,对于之前对李鸿章的惩办就得撤销战争。同时,清廷委任李鸿章担任对日谈判的全权大臣,负责对日谈判。

不过,李鸿章地位再高也是大臣,因此对于谈判底线,需要请示大清帝国的两位元首——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否则自己可不敢做主战争

就在这时候,慈禧太后神奇的“病了”战争

1、慈禧太后装病

虽然从1840年开始,清朝就遭遇鸦片战争,之后被洋人强行打开国门,但是不论是鸦片战争还是之后的二鸦、中法战争,其规模都是非常有限的战争。所以除了沙俄能趁机趁火打劫掠夺走外东北外西北大片领土之外,清廷的领土损失都相对较少(当时是相对),主要还是赔偿洋人钱财居多。

展开全文

而甲午战争的规模,远超之前清朝和其他列强交战的战争规模战争。所以清廷高层不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很清楚,如果日本不狠狠勒索清朝一把,怕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勒索就包括割地和赔款。

李鸿章清楚这一点,所以得弄清楚两位元首的底线战争

慈禧太后很清楚:自己绝对不能对这件事负责,不能让朝野觉得割地赔款是自己当家带来的责任战争。所以慈禧太后表示自己病了,对大清国的事情都没办法处理了。更何况,自己只是太后,不是皇帝。对日和谈这种事情,应该皇帝拍板授权并给出底线才对。

慈禧太后的态度很明显,那就是逃避责任,用现在的话说,叫甩锅战争。当然慈禧太后的甩锅从理论上来看倒也没问题,因为按照明清时期的体制,皇帝确实乾纲独断,是朝廷的元首,需要对这些大事儿给出明示。

2、光绪帝的无奈

光绪帝其实很清楚慈禧太后的心态战争。所以光绪帝为此多次找慈禧太后,希望太后能给予定夺,目的不外乎也是想避免自己担责。但是慈禧太后表示病的太严重,任何人都不见,包括光绪帝,也是不见的对象。

同时李鸿章不断催促: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给出指示,臣好方便和日本人谈判战争

毕竟前文说过,道理上来说,光绪帝才是清朝的最高当家人战争。而太后只是“摄政”而已,既然太后病了,且皇帝到了已经亲政的年纪,那李鸿章找光绪帝请示,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就在光绪帝、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三方扯皮的时间,野津道贯的大军也已经攻占了田庄台,并且日本军做出准备进攻山海关的态势战争。如果山海关被攻破,下一步日本军可能会攻入京城。

当然日本人的目的是为了恐吓清廷战争。小编在别的文章里说过,日本人其实也怕清廷垮台了,因为清廷如果没了,东亚大陆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日本人想要勒索钱财,也没了对象。更何况,日本这战争经费,还有很大一笔的加杠杆了——说直白些,就是借了高利贷。

当然清廷并不清楚这点,即便是清楚,清廷也不敢和日本人打持久战战争。因为清廷也清楚,如果北京被攻陷,难保各地军头不会纷纷自立,边缘化清廷。到时候对于清廷来说,失去的可能就是政权。

因此,日本人的割地赔款要求和清廷丢失政权相比,当然后者更加可怕战争。所以清廷选择了屈服和妥协。

光绪帝也很清楚这一点战争。所以光绪帝只好以皇帝的名义,授权李鸿章谈判底线——即可以割地给日本,换取战争的结束。

3、慈禧太后倒打一耙

光绪帝授权给李鸿章没多久,慈禧太后就宣布康复了战争。同时慈禧太后还谴责光绪帝:你这孩子怎么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呢?这地,说割就能割的?这事儿,我骨子里不同意。但是考虑到得尊重皇帝,所以我也只能同意。所以,就按照皇帝的意思办吧!

光绪帝知道自己被慈禧太后倒打一耙了,但也没办法战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