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答案的秘密?1949东撤台湾及400万两黄金运台之谜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海星外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不只是历史故事#
最高指令:1949东撤台湾及400万两黄金运台之谜
蒋介石败退台湾海星外汇,在临走之际偷运巨额黄金至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让人们好奇的是蒋介石如何在风雨飘摇之际神不知鬼不觉的将黄金运到台湾?数额有多少?又有哪些人参与了?
败退台湾
诸多问题既让人困惑着,却又让人对历史之谜多了几分待解的渴望海星外汇。
把时间拨回到1948年三大战役(辽沈、淮海以及平津战役)期间海星外汇,同时把地点聚集到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此时全天下最焦虑的人,不用细想,大家应该已经有了答案——蒋大总统介石是也!
三大战役上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海星外汇,直接促使着蒋介石面对着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
从第一问来说海星外汇,当时的蒋介石不但面临着外忧,内患也不小,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在党派内部也加紧着对蒋介石的逼宫行动,大总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撸个干净;
再说到第二个问题海星外汇,蒋介石在专制独裁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太远陷得太深,绝不是后悔了想回头就可以回头的问题;
其实前两个问题都还好说海星外汇,毕竟往着已往,此情可待成追忆,真真切切又迫在眉睫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到哪里去的问题?
这是一个关乎生存还是灭亡的问题海星外汇!
与后来大家普遍已知且形成事实的东撤台湾相比,设身处地的站在蒋介石的角度,处在历史的十字街口,其实选择起来既不轻松也不容易海星外汇。
至少当时东撤台湾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其他还有以重庆为中心的西撤论、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撤论等等海星外汇。
展开全文
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首都,具备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基础;至于说广州,则可以理解为龙兴之地,孙中山先生生前倡议的北伐,国民党攫取天下,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海星外汇。
1948年11月22日,正值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如火如荼的时候,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另选单纯环境,缩小范围,根本改造,另起炉灶不为功,现局之败,不以为意矣海星外汇。”
东撤台湾
显然,对于战局的发展,蒋介石做了最坏的打算,当然不是束手就擒,而是要选择一“单纯环境”,“缩小范围”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根本改造”,做一固若金汤的堡垒,使其成为反攻大陆的基地海星外汇。
不过要说蒋介石就此放弃大陆也为时过早,毕竟当时长江以南地区尚在控制之中,所谓的“另起炉灶” 不过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的一招海星外汇。
要选择一“单纯环境”,放眼华夏,中国之大,其地几千万里也,要选择一个规模适当、可供根本改造的据点却非易事,毕竟我军的战力,蒋介石已经是见识过了海星外汇。
选择台湾绝非偶然海星外汇。
众所周知,在蒋介石的整个政治生涯中,其对于同乡的青睐毋庸置疑,在关乎未来的选择上,自然也少不了来自同乡的真知灼见海星外汇。
张其昀(1900年—1985年),浙江省宁波人,地理学家、历史学家,1943年应邀访美,在哈佛大学从事国家战略研究及讲学海星外汇。
抗日战争爆发,张其昀满怀着一腔热血毅然返回中国,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后经同乡陈布雷(国民党第一支笔)引荐,到蒋介石身边做事,成为蒋介石“有言必纳”的高级智囊参谋之一海星外汇。
三大战役国民党节节败退,作为蒋介石的高级参谋,知名的国家战略学专家,张其昀深感时局堪忧,必须早作打算,而他是东撤论(撤往台湾)的极力倡导者海星外汇。
张其昀
在其看来海星外汇,东撤台湾的优势十分明显:
首先海星外汇,台湾海峡海阔浪高,而我军长于陆战,海、空军力量极为薄弱,近乎没有,要想阻止我军的前进步伐,非得据有台湾海峡天险不可;
其次,台湾作为“反共救国的复兴基地”,有着大陆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海星外汇,尤其是共产党人员和组织活动较少,又经1947年“二·二八”事件整顿,干扰更少,符合蒋介石提到的“单纯环境”的条件;
第三,台湾社会局势易控,由于台湾岛四面环海的自然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环境也呈封闭状态,加之境内铁路、公路发达,农村已有相当规模的开发,稍有动荡,当局也容易镇压改造海星外汇。
国民党若将党、政、军、财、文等中心迁台,再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人才,必将建成稳固和强盛的台湾基地,适当时可“反攻大陆”海星外汇。
可以说这些又与蒋介石提到的“缩小范围、根本改造”不谋而合海星外汇。
因此,当张其昀向蒋介石建议东撤台湾时,蒋介石深以为然,既然要“跑”,俗气点的话中国人爱讲穷家富路,何况蒋介石还有着“缩小范围,根本改造”台湾,使其成为“反攻大陆”基地的雄心壮志,这些都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海星外汇。
话说回来海星外汇,蒋介石到底有多少家底呢?
其实这不是一笔糊涂账,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裤兜里的确没几个大子,国库中黄金不足3万两,这对于需要供养党、政、军一大帮子人的政府来说,可谓是捉襟见肘了海星外汇。
好在后来把汪伪政权国库的49.5万两黄金没收了过来,加之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兑换老百姓手中的黄金,收到184万两海星外汇。
金库黄金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修建军用机场,支付建设费4亿美元,国民政府拿出其中的2.2亿美元,又买了600多万两黄金海星外汇。
到1948年底,扣去必要的花销,也就是转移黄金之际,上海的中央银行国库剩余黄金在400余万两海星外汇。
还是从三大战役说起,前方将士浴血奋战之际,假如听到主帅正在安排跑路,无疑会对士气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黄金运台必须悄悄的进行,采取最严密的措施海星外汇。
1948年10月9日,蒋介石介石密召”央行“总裁俞鸿钓,对他首次谈起以“改储金地点“方式转运黄金的问题海星外汇。
1948年11月底,一纸密电紧急送进俞鸿钧的办公室,要求他在一个星期之内,将国库一半黄金运到台湾海星外汇。
1948年12月1日,国民党海关缉私舰“海星号”在长江口游弋海星外汇。下午两时整,“海星号”船员被告知:因接到最高机密任务,任何人不得离舰。
紧接着,一系列的“怪事”接连发生海星外汇。
深夜12点,“海星号”没有按照以往的航线航行,而是逆向在长江口左转,开到了位于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码头海星外汇。
随后,一队队衣着如老百姓模样的挑夫出现在不远处的华懋饭店(又名“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侧的小马路上海星外汇。
在荷枪实弹的军警护送下,他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把一箱箱神秘的货物抬上了“海星号”海星外汇。
待装船结束,“海星号”便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的驶入茫茫的大海中海星外汇。
对蒋而言,国库的黄金是其立足台湾、另起炉灶的唯一本钱,必须谨慎海星外汇。
因此,在执行计划的人选上,皆是蒋介石的亲属和心腹海星外汇。
俞鸿钧
他让长子蒋经国负责沟通护航之军队,大舅子宋子文负责调度海关总署运输舰船,俞鸿钧则负责“央行”和金库方面的公文协调工作海星外汇。
安全起见,在公文协调方面,俞鸿钧可谓是谨小慎微,在总裁办公室后面专门辟一间小屋,公文的起草、撰写、用印、封发等一切流程,均由他一人来完成海星外汇。
在外面往还联络,接洽戒严、航运等事宜,则由发行局陈副局长延祚负责,整个过程均做到极度保密海星外汇。
“海星号”按计划装载了260万两黄金、400万枚银元,于1948年12月4日运抵基隆海星外汇。
借着月色,蒋介石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但是第二天,英属报纸《字林西报》就报道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报道称:中国国库黄金正在用最原始的方法被悄悄地运走海星外汇。
至于说《字林西报》是如何得到消息的,据说纯属巧合海星外汇。
1948年12月1日黄金装船转运的当晚,一个叫乔治·瓦的英国记者恰巧住在华懋饭店北楼,也就是中国银行所在的那一侧客房中海星外汇。
漫漫长夜,无心睡眠,夜半时分,扶窗东望,本来想欣赏一番黄浦江美景,却不想在昏暗的路灯照射下,乔治•瓦看见了停靠在岸边的“海星号”缉私船海星外汇。
随后他发现中国银行的侧门(今滇池路74号)及圆明园路口,一副挑夫打扮的人员往来频繁:或两人挑一箱,或一人挑两箱,穿越滇池路走上“海星号”缉私船海星外汇。
做为新闻记者,乔治·瓦凭借着独特的敏锐性,推断挑夫挑的体积小而沉重的担子里必定是贵重的黄金海星外汇。
他的猜想一旦成真,可以说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立刻把中国银行偷运出黄金的情况添油加醋的发回了伦敦,次日,英国报纸就迫不及待的刊登了这条新闻海星外汇。
字林西报旧址
无疑,新闻就如一颗炸弹般的在人人自危的中国社会激起了蘑菇云般的后果海星外汇。
1948年8月,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兑换民间的金银和外币海星外汇。
正如大家熟知的,后来物价失守,金圆券一路狂贬,民怨沸腾,政府被迫宣布在中国银行以远低于黑市价格的纯金兑换金圆券,大概1000元金圆券(每日牌价上调)换兑1市两黄金海星外汇。
但每天限额1000两,先到先得,正如今天的茅台酒抢购行情一样,当时的金圆券兑换黄金因为有百倍的利润,而且极其保值,基本上抢到就是赚到,成千上万的市民都到银行去排队兑换,其中不乏黄牛的身影海星外汇。
在市民排长队等待兑换黄金的当口,蒋介石却将原本用于发行金圆券准备的巨额国库黄金悉数外运,消息见报后,原本发行仅半年就贬值到五百分之一的“金圆券”,此刻更如雪崩似地狂贬,完全失控海星外汇。
民众的焦灼顿时变成了绝望的疯狂:1948年12月24日,等待兑换黄金的人们情绪失控,为挤进银行,不顾一切争抢、踩踏,酿成7死45伤,这就是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黄金挤兑惨案”海星外汇。
挤兑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当局立刻宣布停止以金圆券兑换黄金,这一举动切断了民众保有的最后一丝希望海星外汇。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面对军费开支不断加大、战局日渐败危,更有一生像团伙却又像敌人的的李宗仁等步步紧逼,陷入下野的窘境,早已无暇顾及百姓的死活,他只是知道失去政权后绝不可能继续掌控金库,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将黄金运出海星外汇。
1949年1月1日,又有60万两黄金被从上海运走,其中50万两秘密运台海星外汇。
1月20日清晨6点,海军的“海平号”、“美朋号”、“昆仑号”、“峨嵋号”等舰艇,装载着90万两黄金、3000万枚银元及7000万美元驶离外滩码头海星外汇。
民国军舰
到了1949年2月初,黄金运台的任务基本完成,中央银行的大部分金银被运到台湾或厦门,上海只留20万两黄金海星外汇。
台湾已有当时国库黄金总数的十分之六,共300.4万两海星外汇。
关于从上海运出黄金的总量,1958年,俞鸿钧曾提到:“库存黄金抢运台湾,因系于非常情势之下奉命作紧急撤退,致携带账册不全,且所有原经办会计出纳等人员未能来台,致对撤退账务无法清理……"海星外汇。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运台黄金的账册遗失了海星外汇,原来的经办人员也没有悉数到台,具体的数目可能永远是个谜了!
但还是有人做出了估计,先后被运走的黄金有480万两左右,加上银圆、外汇等,合计总价值约700万两黄金海星外汇。
在运台黄金的去向和用途上海星外汇,第一批260万两黄金运台后,被用到哪儿去了呢?
其中,最大的一笔是1949年6月15日陈诚在蒋介石的指示下,从“央行”拨付给台湾银行的80万两黄金及1000万美元外汇,以做进口贸易资金,发行流通了与金圆券没有任何联动的第一批新台币(新台币最初发行额的准备金),并以1:40000换旧台币海星外汇。
最初台湾民众对于黄金运台事宜半信半疑海星外汇。为了证明政府有足够的黄金发行准备,陈诚委托台湾衡阳路的一众银楼开办黄金储蓄存款,也就是可以用新台币兑换黄金。
有了足额的黄金储备,新台币在发行起来也就变得游刃有余,很快稳定了民心,赢得了人心,为后来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星外汇。
除作为新台币发行准备金之外,这批黄金也是国民党政府初到台湾时能够平稳过渡的基石海星外汇。蒋介石政府抵台初期几乎所有的支出都仰仗黄金。
由于收支严重不平衡,到了1950年的6月份,台湾库存黄金已经,大约还有三个月的余量海星外汇。
好在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开始落到实处,尤其是第七舰队开始协防台湾,随后又恢复了为期15年的对台经济援助计划,援助数额高达15亿美元,台湾的财政窘境才告摆脱海星外汇。
1950年6月,蒋介石下令将大陆各地运到台湾和集中在军需署库房的黄金,全数缴回入库海星外汇。
黄金库房
2008年5月,国民党立委卢秀燕等四人,在“央行”副总裁杨金龙的陪同下,前往文园“国库”参观,发现库存黄金总数在1361万两黄金,其中108万两从大陆来的黄金,自1950年6月入库后就再未动用海星外汇。
不知道余光中的“乡愁”海星外汇,还要继续多久……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海星外汇,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蒋介石传
¥48
购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