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经济史回顾:中国加工贸易政策演变与加工贸易发展
引言
现当代经济史回顾:中国加工贸易政策演变与加工贸易发展——上游生产环节与下游生产环节之间通过中间品的投入和产出实现生产环节的串联,这种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为了出口而进口中间品的现象被称为“垂直专业化贸易”外汇与贸易。发达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产品生产链,依据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将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交付给发展中经济体加工生产,提升分工效率和实现产业升级。
发展中经济体通过贸易自由化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推动本国工业化发展和产业升级外汇与贸易。分工参与者凭借其要素禀赋优势,在产品特定能力模块下进行专业化分工,一方面提升了分工参与者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影响其产出结构。
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参与度、地位和生产链长度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探明宏观行业层面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出口产品结构的理论机制外汇与贸易。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禀赋承接发达国家部分生产工序的手段和纽带。对于中国而言,加工贸易是与垂直专业化分工高度一致的贸易形式。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经历了“三来一补”“进料加工”“外资加工出口”的发展历程,始终在中国出口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工贸易对推动中国工业化发展、引进外资、带动就业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外汇与贸易。
与一般贸易形式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不同,加工贸易进口中间品全部用于生产加工出口产品,因而加工贸易不是一种全要素贸易,而是一种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要素贸易,其本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务输出外汇与贸易。对此,应明确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对其生产能力积累的影响,并探明在中国劳动要素比较优势下降的过程中,产品贸易方式转变、加工贸易出口地区及经营主体结构的变化对自身能力禀赋积累和比较优势转换的影响。
展开全文
本文在微观产品层面进一步梳理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外汇与贸易。垂直专业化贸易的研究线索从以中间品为载体的国际行业间生产关联切入。
上下游行业间中间投入品的投入产出联系是行业间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有效途径,上下游关联行业投入品的技术特征从技术嵌入和技术需求两方面影响本国制造业产品技术发展外汇与贸易。此外,技术扩散程度和技术溢出水平因部门间生产关联强度和生产网络的范围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本文通过梳理中间品为载体的国际生产关联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上下游技术溢出机制,分析垂直专业化贸易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
进口中间品在生产能力提升和创新水平提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多国的经验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外汇与贸易。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而言,引进国外中间投入品、调整国内外要素投入组合是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收益的有效途径。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企业进口中间品数量、种类和质量等方面的特征展开,缺乏从企业中间品进口转换的动态视角分析中间品进口转换及其转换特征对企业出口升级的影响。
基于加工贸易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探索和制定加工贸易的发展和监管政策,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途径之一外汇与贸易。本文整理了中国主要加工贸易政策、政策导向及不同时期加工贸易占比变化情况。
中国加工贸易政策总体经历了前期探索、鼓励规范、加强监管、政策完善和创新发展五个阶段外汇与贸易。前期对加工贸易发展的探索、引导和规范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加入WTO之后,加工贸易监管政策趋于严格,加工贸易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2007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务院和商务部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提升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延长、促进加工贸易经营主体多元化、引导加工贸易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外汇与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及转型特征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经历了2000-2006年的平稳发展阶段和2007-2014年的深度调整阶段外汇与贸易。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由2000年55.2%下降至2014年的32.7%。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方式结构由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共同发展的格局转变为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导的格局。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进料加工出口占比大幅降低,但进料加工出口始终是中国加工贸易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外汇与贸易。来料加工出口占比自2005年以来在10%水平浮动,表明中国出口产品中仍有一定比例产品是以简单的来料加工装配形式生产并出口。出口地区分布方面,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对外贸易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结构不均衡。
2000-2006年中国沿海地区贡献了90%左右的出口份额,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沿海地区出口占比超过97%,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外汇与贸易。2007年以来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有所提升,出口份额由2007年的15.2%增长至2014年的23%。
同时,内陆地区逐步承接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转移外汇与贸易。截至2014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到5%,占内陆地区出口的33.7%。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导致区域发展严重不均衡,由于内陆地区在产业配套和运输成本等方面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制的尚需建立和完善,是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工贸易出口经营主体类型方面,2000-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经营主体中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外汇与贸易。中国加入WTO为外资企业在华开展加工贸易提供机遇,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份额逐年提升,由2000年的38%上升至2006年的61%。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由2000年的70%增长至2006年的84%。
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限制了加工贸易与本土经济和产业的关联,技术外溢效应难以发挥外汇与贸易。同时,外资企业挤占了本土企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空间,内资企业参与全球化生产的力量薄弱,限制了本国技术实力的发挥。2007年以来,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的构成中占比相对均衡。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占比保持在40%左右。其中,私营企业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工贸易出口份额由2006年的4%提升至2014年的18%。
基于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和进口动态的分析
关联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的测算国际生产网络中,产品生产不再是单一国家单一部门的生产,生产过程被分割成不同的生产工序,分散在多个国家完成外汇与贸易。由于各国和部门产品技术含量具有差异性,不同来源的中间品携带着不同国家和部门的技术成分。
在行业生产网络的视角下测算关联行业投入品技术水平时,由于与中国制造业生产关联程度越高的行业,生产环节的技术关联性更强,因此,关联行业中间投入品平均技术水平不是上下游行业产品技术含量的直接加总,应将中间投入品来源或需求行业与本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的关联程度纳入考虑外汇与贸易。
倪红福提出了基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测度方法,利用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将所有中间投入环节的技术含量加权加总,从而将中间投入环节的技术含量从总体技术含量中分离出来外汇与贸易。进口中间品转换的测算进口产品的转换可以从进口产品转换的行为和进口产品转换的结果,两个侧面进行刻画。通过跟踪企业进口中间品进入和退出的动态,我们能够判断企业是否发生中间品进口转换的行为。
结语
依据中间品进口动态,可以将企业进口中间品分为新进入的产品、退出的产品和持续进口的产品外汇与贸易。出现中间品进入或退出的企业发生了进口产品转换行为,反之,所有中间品均为持续进口产品的企业未发生进口中间品转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