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以高水平开放应对全球变局
中国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致力于营造优质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完善监管制度,严守风险底线等北京外汇。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刘慧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京外汇。新冠疫情尚未完全消退,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合作基础带来挑战,全球经济在抗通胀、防衰退、促增长间艰难平衡。
“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我们要以高水平开放来应对全球变局北京外汇。”在3月18日召开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上,多位金融行业负责人表示,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更是在大变局时代下,为光明前景凝聚更多确定性的重要力量。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当前全球在经济和金融治理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北京外汇。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部分国家在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超常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政府、家庭、企业、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易升难降,加剧了通胀上行,其影响外溢到全球金融市场,股票、债券、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而快速加息,从历史上看有可能导致新一轮危机,并外溢到新兴市场。
“尽管面临一系列挑战,但中国2023年全年预计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用实际行动向全球的伙伴证明,中国开放发展的意志始终没有动摇,脚步始终没有停歇北京外汇。”楼继伟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致力于营造优质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完善监管制度,严守风险底线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表示,面对全球变局,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善于化危为机,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北京外汇。一方面,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高效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另一方面,在努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加确定性,注入稳定性,为全球稳定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史耀斌表示,未来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稳底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可靠性;二是畅渠道,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强动力,推动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四是促活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北京外汇。
展开全文
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夏先德表示,2023年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释放了经济回暖向好的信号,传递出稳增长的决心北京外汇。为落实好这一目标,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在财政支出强度、专项债投资拉动、推动财力下沉这三个“加力点”上加力。“提效”方面,今年将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
“应对全球变局不仅在于巩固国内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还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球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红利北京外汇。”夏先德表示,财政部门将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资源配置和政策供给,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主要将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发挥潜力优势,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坚持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四是坚持放开搞活,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宣昌能指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国市场的开放、稳定与发展,给世界提供了多元化的机遇与选择北京外汇。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深化,为投资者做好财富管理和资金配置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中国先后推出40多项对内、对外金融开放措施,大幅放宽了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
宣昌能表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是在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基础上更为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也表明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维护多元稳定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的决心北京外汇。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步恢复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也会更加凸显。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曹宇表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北京外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北京外汇。曹宇表示,下一步,中国银保监会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对表,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制度型开放水平。二是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三是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北京外汇。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热点丨央行全面降准 货币政策助力经济复苏
●焦点丨畅通直接融资渠道提升民企获得感
●关注丨应尽快将生物质发电纳入现货市场交易范畴
●2023年经济这么干①丨原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智库要闻丨北京对外开放水平保持持续稳健提升态势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承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
评论